8月4日,鴻達興業“豐收園”水稻收割儀式在廣州圓生態農田試驗區舉行?;顒蝇F場,種植行業專家、企業代表以及廣州市民齊聚一堂,一起看稻浪翻滾、收割脫粒,體驗都市種植樂趣。
《小康》記者在生態農田看到,所有農作物都承載在鴻達興業自主研發的種植斗上,顆粒飽滿的谷子壓彎了稻穗,“增兩優金絲”、“美香占”、“軟華優金絲”等稻種長成近一人高。鴻達興業相關負責人介紹,這些水稻僅105天即可收割,比正常的生長周期縮短30天,身形筆挺,部分品種株高可達1.5米,結實率高,一穗可達260粒,且抗倒伏抗病蟲害特點顯著。
據介紹,除了南方的作物,來自北方的小麥、馬鈴薯、苜蓿草等也在這片南國土地上生根發芽,讓“北種南育”成為可能。去年12月在生態農田實驗區種下的內蒙古小麥140天即可收割,比正常的生長周期也縮短近一個月,一穗麥粒比普通小麥多20粒,實現高品質高豐收。
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優質稻育種首席科學家、二級研究員周少川介紹,水稻品種的研發以促進農民增收、農業企業增效、消費者得到實惠為主要出發點,同時也讓百姓享受到更健康優質的大米。例如,將美香占水稻種在種植斗上,就是希望通過對土壤的改良以及種植方式的改變,更好地推廣到千家萬戶。
記者了解到,此次種植水稻所用的種植斗采用PVC新材料,具備阻燃、防潮、耐酸堿、強度與韌性高等特點,適用于房頂、房前屋后、空地、沙漠、礦山、隔壁、荒野、灘涂等地。
此外,鴻達興業還創新“研學+科普”模式,推出土壤科普研學活動,通過走近廣東地球土壤研究院和生態農田試驗區,了解我國南北土壤的特點和形成差異,解鎖土壤pH值的檢測方法,來到田間地頭親手收稻,讓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們了解如何從種一粒粟,到收萬顆子。
據鴻達興業相關負責人介紹,我國農業正實現從產量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的動能變革,鴻達興業這種綠色節能、風險可控、可移動、可持續的設施農業模式或將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趨勢。未來鴻達興業將繼續結合各地的農業發展,以綠色農業和循環農業為導向,在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同時,助力高標準農田建設。
(文章轉載自 《小康》 ● 中國小康網 )